金财晚报

金财晚报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经济>

阿里紫光失之交臂

来源:金财晚报 作者:牧晓 发布时间:2021-12-14 18:15   阅读量:7747   
阿里紫光失之交臂

持续了5个月的紫光集团司法重整案终于尘埃落定。原本被外界认为最有希望的阿里意外败北,建广和智路组成的联合体成为最终接盘方。

这样的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之前多年人们已经习惯甚至认可阿里ldquo;买下所有rdquo;的故事剧本,但这次不一样了。

当前,中美两国都对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掀起史上最严格的审计调查,滴滴ldquo;退美赴港rdquo;,政治与监管层面、资本层面对信息安全的重视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坊间盛传,如果紫光集团最终被阿里巴巴收购,或将面临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虽然阿里什么都没有做,但仅是阿里ldquo;美股上市公司rdquo;的身份,就足已让其竞购的失败显得ldquo;情理之中rdquo;。

而就在同一天,清华大学拟将清华控股100%股权给四川能投,清华控股目前持有紫光集团51%股权。

这家最有期望担当起民族芯片产业崛起重任的企业之一,再一次走到了其发展历程的十字路口。在这场大戏中,阿里成了最大的配角,全程陪跑并最终错失,与紫光这个中国芯片界的核心资产擦肩而过。

01、紫光的运数

作为最有期望挑起民族芯片产业崛起重任的企业,紫光最终没能逃脱破产重整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曾经的豪言有多悲壮,如今的结局就有多悲凉。在国内半导体产业日趋成熟之时,紫光却遇到了麻烦mdash;mdash;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集成电路领域是典型的ldquo;重资投入,缓慢回报rdquo;的产业。在紫光进军芯片产业初期,一直秉持ldquo;猛药治病rdquo;的策略,期望通过大手笔资本并购,迅速补齐中国芯片的短板。

这个策略是清晰明确,且能够在短期内见效。短短几年内,紫光先后收购了展讯通信、锐迪科微电子、新华三51%的股权,此后又将展讯和锐迪科合并为紫光展锐,大手笔组建长江存储,开工武汉存储基地。

据统计,6年时间里,紫光如猛虎下山,集团及下属企业先后对20多家企业发起并购要约,动用资金超过1000亿之巨。截至2020年6月底,集团总资产近3000亿元。

2015年,紫光收购美光科技和西部数据相继受阻,便开始转向自主研发。不过紫光对资本力量的ldquo;过度崇拜rdquo;一直没有停止,包括对Linxens的杠杆收购,在A股和H股上各种令人费解的投资等等。

这种大开大阖的策略最终ldquo;反噬rdquo;自身。到2020年6月末,紫光集团的有息债务已经堆积至1566.9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债务就高达814.28亿元,占比51.97%%,短期偿债压力巨大。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紫光集团的总资产为3007.53亿元,总负债为2106.8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0.05%。

尽管自2020年开始,紫光就积极寻求化解债务危机,但均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今年7月,徽商银行向法院提出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宣告紫光进入了重整之路。

但不管怎样,紫光最终还是为中国芯片产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石:

以新华三为核心的紫光股份已经是全球新一代IT服务的领先者,今年全年的净利润有望达到22亿;

紫光国微是我国特种芯片的ldquo;扛鼎级rdquo;选手,2020年以来业绩持续大爆发,市值超1300亿元;

紫光展锐是除华为海思、联发科外,我国第三家5G芯片企业;

长江存储已经肩负着中国存储芯片零突破的重任,抗衡三星、SK海力士、英特尔等巨头的旗舰。

需要明确的是紫光的债务危机都停留在集团层面,旗下上市公司和核心子公司的经营均未受到影响。紫光颇有些时运不济之憾。如今的紫光各产业线均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紫光股份和紫光国微均是历史最好时期,集团层面却因债务问题,急转直下。

建广智路联合体整体承接后,考虑到双方在芯片产业都有足够深厚的积累,紫光重焕璀璨之光,也值得期待。

02、阿里的遗憾

错失紫光,对阿里来说未尝不是一件憾事。

三个多月的角逐后,重整紫光的种子选手只剩阿里和浙江国资的联合体,以及智路建广联合体。而且阿里出手大方,给出的最高报价达到了600亿,比竞争对手高出了整整100亿。

据传此前阿里巴巴和浙江国资的联合体只待批准即可入主紫光,阿里高层对此胜券在握,已经开始推进接手紫光资产后的细节问题。

但最后一刻,ldquo;在美上市公司rdquo;的身份让阿里吃了亏。和紫光当年海外收购遇阻一样,在集成电路领域,政策、信息安全甚至政治博弈,都是客观存在的度量标准,是必须要考虑的基本因素。

反观智路建广,不仅有政府背景,更在半导体产业深耕已久。据不完全统计,双方投资并购的企业就包括了:安谱隆半导体、瓴盛科技、思比科、联合科技公司、安世半导体、瑞士富巴、奥地利半导体等。

其中就有迄今为止国内最大一笔半导体并购mdash;mdash;斥资28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旗下安世半导体,并最终由闻泰科技拿下,整合后闻泰科技也飙升为千亿芯片企业。

从2015年至今,建广和智路主导了中国半导大型并购中超过一半的交易,涉足材料、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生态。

今年以来,智路动作频频。刚进入12月份,就斥资约93亿元收购全球最大的芯片封测厂商日月光旗下四家中国大陆封装厂;11月,智路资本宣布收购全球排名前四的半导体载具供应商mdash;mdash;ePAK。

虽然名气不及阿里,但可以看出,智路建广在芯片领域的积累要远胜于阿里,多起成功案例在前,接手紫光显得更有底气。

而阿里走上芯片这条路,还是ldquo;半路出家rdquo;。2018年9月19日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芯片公司mdash;mdash;ldquo;平头哥rdquo;半导体有限公司。

这两年的阿里ldquo;流年不利rdquo;,蚂蚁金服被暂停上市、遭受182.28亿元ldquo;天价罚款rdquo;,在反垄断的高压监管下,互联网巨头们试图从偏软的互联网业务走向硬科技的AI、芯片产业,不失为一种ldquo;为国分忧rdquo;的战略考量。

尽管发展迅速,但阿里整合半导体产业的经验并不丰富,除了全资收购的中天微之外,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翱捷科技(ASR)都是VC层面的投资。

站在当下的历史角度来看,阿里错失紫光有一定的必然性。芯片竞争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概股遭遇史上最严审查的当口,紫光并入阿里体系,只能给双方惹来更多的麻烦。

因此,阿里在商业上虽有遗憾,但这样的安排,更符合时局大势。

03、漫长的追赶

如果说紫光的商业战略是ldquo;从芯到云rdquo;,那么阿里的策略便是ldquo;从云到芯rdquo;,最终实现ldquo;芯云一体化rdquo;。

不佳的财报引发股价暴跌之际,阿里云成为阿里不多的能够倚仗的增长引擎。最新一季度的数据显示,阿里云实现营收200.07亿元,同比增长33%,超过市场预期的190.86亿。但仍然没有回到此前50%的增速。

由于对信息安全的重视,阿里云、腾讯云甚至华为云市场份额都有所下滑,而中国电信天翼云、移动云市场话语权日益增大。阿里要想夯实国内第一的位置,得有ldquo;国家队rdquo;的助力。

加入紫光和清华控股体系后,新华三实力大增,众多IT信息产品稳居国内第一,特别在政务云、服务器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这正是阿里所ldquo;梦寐以求rdquo;的。

而云的基础和核心是芯片,阿里当前的发展策略正是ldquo;一云多芯rdquo;和ldquo;做深基础rdquo;。

达摩院成立之时,马云就表示:ldquo;达摩院一定也必须要超越英特尔,必须超越微软,必须超越IBM,因为我们生于二十一世纪。rdquo;足见阿里进军硬科技产业的雄心壮志。

在芯片领域,互联网出身的阿里选择和中天微合作,后者是大陆唯一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面向物联网细分领域开发云芯片架构。

2018年阿里加速入局芯片产业,当年4月,阿里全资收购中天微;9月,成立平头哥,阿里巴巴正式开启自研芯片之路。

造芯3年来,平头哥先后推出了处理器IP玄铁910、AI推理专用芯片含光800,并落地商用;今年10月,平头哥拿出了通用Arm服务器芯片倚天710,号称是业界最强,性能超过业界标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

倚天710是阿里云推进ldquo;一云多芯rdquo;策略的重要一步,也是阿里第一颗为云而生的CPU芯片,将在阿里云数据中心部署应用。

阿里的这种发展策略更加稳健和实用,苹果、特斯拉都通过自研芯片提升其产品的性能。毕竟,相比供应商,只有自己更了解当前业务需求,也更能建立起完善的生态圈。

当前平头哥乃至达摩院都还处于初创期,要想实现马云口中ldquo;超越英特尔、微软、IBMrdquo;的目标还十分遥远。

考虑到全球各国对芯片并购都十分谨慎,如果并购之路被封锁,要想通过自主之路打破垄断,将十分艰难,甚至是ldquo;千难万险,九死一生rdquo;。

虽然说紫光尚未真正拿出抗衡国际巨头的利剑,但在中国最紧缺的领域都有布局:5G芯片有紫光展锐,对标高通、苹果、联发科;存储芯片有长江存储,期望抗衡三星、SK海力士等,实现国内零的突破;特种芯片方面有紫光国微,追赶赛灵思、英特尔。

此外,紫光集团收购的Linxens,在在智能卡微型连接器、RFID天线和嵌入件领域全球领先。

因此,阿里错失紫光,失去了快速夯实其芯云产业实力的机会。考虑到芯片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想靠自主研发超越欧美巨头,阿里需更漫长的时间了。

04、写在最后

紫光集团的破产重组,虽有ldquo;时运不济rdquo;的无奈,但更多还是太过冒进的战术所导致。

历史不能重新书写,倘若2015年紫光成功收购美光和西部数据股权,结局恐怕将完全不一样mdash;mdash;2015年芯片价格跌至低谷,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并购历史良机。

但正如上文所言,在芯片这个特殊的行业里,除了基本商业原则之外,还有更具影响力的ldquo;无形之手rdquo;。因此,事不遂人愿的变局是常态,在市场中搏击的企业们只能接受。

对于紫光来说,曙光终于到来,获得更有产业积累的资本接手,涅槃重生值得期待;对于阿里来说,虽有遗憾,但也并非不可接受。

更重要的是对民族芯片产业来讲,这样的安排更加契合时局,也更有利于长久的发展。毕竟,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mangren

财经视界

财经图文

热门推荐

金财晚报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8- 金财晚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备案号:蜀ICP备13010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