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卖骑手会消失吗。》
如果技术的未来不能带来人的繁荣,解放和自由,那么技术就是没有价值的。
本期,我们来做一个思维实验:
无人机能代替外卖骑手吗无人送货背后的悖论是什么
首先,其实无人配送有两条发展路径。
第一,直接填补劳动力缺口,替代人力,发展无人运输能力。
二是利用机器提高和优化人力分配的效率。
这两者中,人机合作才是发展无人配送的正道如果目标只是替代人力,降低成本,那么无人配送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
其实无人配送之所以没有普及,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有三个真正的核心问题:
1.商业模式不清晰。
2.复杂策略限制背后隐藏的安全问题
3.技术挑战是巨大的。
01
先说第一个问题。
商业模式不清晰简单来说就是账不能算
了解硬件领域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想用硬件代替人力,以为可以省钱,但是算了一笔账才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以无人车为例阿里达摩院做的无人送货车叫小曼驴根据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方案选择,这类产品的价格相差很多,高的要50万元,低的要20—25万元
阿里宣称成本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虽然不知道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大,但即使它的造价只有15万,价格也不便宜
毕竟只是无人车上的激光雷达,好一点的要几千甚至上万而且往往不止一辆车要用
那么,快递公司送一单快递的营收是多少呢大概是几分钱到一美元
剩下的就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了如果坐无人车去送,要多少单才能拿回这本书至少几十万的订单
如果送外卖的话,稍微好一点,单份外卖如果平台能赚6块钱,那么一辆车能发一两千元的单,差不多能回本
对了,一个外卖骑手平均一天能送40单左右。
无人机的情况也差不多参考DJI的工业飞机价格,目前几大巨头采用的无人机成本都在几万元左右,这也意味着一架飞机要送几千个快递和外卖才能还
这还不包括人工成本。
没错,无人送货还是有人工成本的。
原因是技术不稳定根据国家对新技术的政策和监管要求,送快递和外卖时,无人车需要有安全员跟随,无人机不能飞到人的视野之外
所以这个东西还是需要保姆的,保姆的工资还得计入成本。
这还只是产品和运营流程本身的成本,还不包括R&D迭代中的巨额成本,以及支撑一个庞大的R&D团队所需的费用。
的确,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承受这种财务压力。
02
其次是监管问题。
事实上,面对新技术,监管者的压力更大。
毕竟很多时候企业只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所有的技术,产品,运营最终都可以归结为钱的问题不赚钱,就不能退出
但监管者应该考虑新技术和新商业形式的所有外部影响社会效益和风险都要考虑
想象一下,你走在路上,一架无人机从天而降,载着一份外卖,好几公斤重,桨叶还在快速旋转华,你是红与白,零与全
惊喜!
这也是为什么中美欧监管部门对无人配送非常谨慎的原因如果无人配送大规模落地,万一有什么大BUG,那就是飞机失事,万劫不复
因此,为了防范风险,监管部门会向企业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如何保证无人车和无人机在配送过程中不被劫持。
在为视觉算法收集信息时,设备如何确保用户的隐私不受侵犯。
如何保证设备收集的信息不被非法使用和窃取。
但是,再严格的要求,也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实际情况。
很多人会认为,监管部门其实应该主动出台规则来规范行业。
但问题是,无人配送如果不投入实际大规模运营,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者都很难提出一个合理的规则标准毕竟监管部门是人,不是先知
但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则,监管部门很难发放牌照,让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怎么办,那就只能讨论了让我们迈出更小的一步,减缓技术的落地关键是不要扯蛋
03
最后是技术难度。
在我看来,互联网公司做无人配送在企业文化上其实是不合适的。
互联网喜欢做什么他们喜欢火一样的侵略性,喜欢高举高打,快速扩张如果有什么事情他们不能下定决心,ABtest会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做无人配送技术是个慢活,软硬件系统和运营系统紧密相连。
如果商业模式是错误的,技术路线可能会出错这样大量的技术积累和成本投入就可以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从技术上来说,配送员配送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决策场景,包括规划,感知,避障,导航等等每一部分都有很多从真实场景中抽象出来的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
最简单的就是,外卖车被撞了怎么办,堵车怎么办,极端天气怎么办,城市有复杂电磁干扰怎么办。
去年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外卖骑手,困在体制内》,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现实中,一场暴雨足以打破系统的最优方案。
无人配送真的能处理连人力都处理不了的复杂问题吗它非常蓝
04
现在国内外无人配送到什么程度。
不过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是,他们的无人送货在新闻稿中还是挺热闹的。
至于实际应用,只能说聊胜于无。
除了美团比较强,真正的订单有2000多单,大部分应用好像都落地了,但还没有完全落地。
而且巨头在公司,对无人配送的态度和承诺大多还摇摆不定。
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就是未来,但是不知道未来怎么来,不知道要不要全押。
所以经常看到团队领导离职,组织架构调整等新闻这些新闻背后是大公司的纠结
至于欧美,其实比中国走得更远。
作为巨头,亚马逊和谷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无人配送业务可是,亚马逊高调宣布无人机项目已经9年了,却始终不见业务上线,没有人在路上,却像一对有竞品的孪生兄弟
谷歌声称已经完成了20万订单的发货任务,但这20万订单并没有正式收费只能说人家有赚钱的能力,不太在意商业模式
相对于弱小的巨头,海外的小创业公司更能打。
比如经销校园车的Starship,以及在美国获得公路牌照,与沃尔玛等巨头合作的创业公司Nuro。
星际飞船
为什么欧美在无人配送上能走得很远。
这些创业公司除了起步早,商业逻辑也想得很清楚。
其实欧美的即时配送市场,也就是外卖闪送市场,因为人力成本高,和国内相比不能说空白,但也比空白好不了多少。
欧美市场需要无人车和无人机来完成即时配送市场最早的发展。
因为过去基础差,所以不用担心性价比比人力运输低在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时,会受到较少的束缚
而且欧美市场的特点其实更适合无人配送的发展。
欧美城市具有明显的反城市化特征住在郊区的高消费人群和镇中心的大量商业之间存在空间错位
再加上欧美很多城市地广人稀,人力很难平衡这种不匹配,也很难在人力成本的基础上优化出合理的经济模式。
所以,可以在小区内巡航的无人配送车,6分钟可以飞过10公里距离的无人机,是欧美市场快速经济即时配送市场的可能。
但在中国,逻辑就不一样了。
首先,国内巨头这么做的动机并没有那么纯粹。
这几年,互联网公司把模式创新的红利全吃了如今,在20年互联网热潮即将结束之际,巨头们迫切需要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来为自己的高科技企业身份正名
这是一种建立自身合法性的主观动机。
另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基本告一段落无论是下沉市场,还是老市场,还是年轻市场,都没有新的故事可讲
更何况他们需要实现技术突破,用机器代替人力,或者更直白的说,用硬件摊薄成本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
这是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做出的客观商业决策。
可以说,这项业务在公关和财务方面的意义大于业务本身的诱惑力。
05
回到无人配送业务本身众所周知,中国城市的密度很高,越往市中心密度越大,不存在逆城市化的空间错配问题目前,人力配送是一种成熟的解决方案
那么,是否意味着无人送货是伪需求呢不完全是
因为密度高,中国市场需要解决的不是欧美市场的0到1的问题,而是如何把人力分配效率从80分提高到100分的问题。
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一个结论:人机合作才是发展无人配送的正道。
这里的人机协作是指无人机可以辅助配送员更好地完成配送。
比如人力送货可以直接送到你家门口,但是无人机送货因为技术原因和安全原因不能进入大楼或者阳台它只能走固定路线,降落在特定的外卖柜上,消费者下楼去取
这个外卖柜也是专门定制的目前可能每个社区只有一两个在试点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可能提高无人机的运载能力,让其走固定路线,成为外卖配送的动脉外卖作为毛细血管,只负责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与支线结合,一方面保证了配送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配送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如果送货人员不用在城市里骑行,将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安全性
再比如,过年前后,大量外卖工人返乡,外卖往往无人问津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会出现产能的缺口然后可以通过无人机提高配送人员的效率,在运力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基本服务
这是另一个例子当我们在同一城市递送紧急物品时,快递往往是首选flash单价高,对时间的要求更高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种不会受到道路交通影响的无人机,其实更适合提高闪光效率
结合前面干线和支线的模式,保证了闪送司机只需要在自己的区域内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不需要跑遍全城他对地域的熟悉度会更高,配送效率也能得到保证
在这些可能的模式中,无论是人的因素,还是无人机的辅助,都可以形成人机协同配送体系。
而且相对于纯粹的替代人力,人机协同对技术的要求更低,技术落地更容易。
06
但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个更本质的话题:科学技术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在我看来,今天随处可见的当天送达服务,次日送达服务,半小时送达服务,用起来真的很高效,很舒服。
但我们真的需要更高效的消费和交易吗或者更直观的说,如果我能更快的拿到我的外卖,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投入巨大社会资源去解决的问题吗
就像我们小时候做实际问题一样,一个抽象的前沿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也可以落到具体的,接地气的应用场景中。
前面提到的无人配送的技术挑战,以及最终的应用问题,一直是如何让来自餐厅,超市,仓库的快递,外卖更快地送到我们手中。
但是除了让我们的外卖吃得更快之外,还有其他值得我们关注的实际问题吗。
比如如何做好工厂的数字化改造来优化我们的产能,甚至如何改善配送员的配送体验,让他们在更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工作。
这些问题是社会层面的,一些更值得投入人力物力的现实问题吗。
之所以会有无人机和无人车是不是要去抢外卖的饭碗这个疑问,根本上是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的我们很难看到目前通过机器人提高送货速度的投资对整个社会的价值
说白了,现在的配送已经很快了,仅仅为了提高三五分钟的配送速度,多花点成本意义不大。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狗屁工作》中提出了狗屁工作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缺乏意义感的工作。
大卫·格雷伯
这里的意义感缺失不仅可以指一份工作缺乏积极的社会价值,还可以指它不能给劳动者个体提供劳动报酬以外的生活意义,甚至损害身心健康。
在国内广泛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经常会提到配送员。
虽然外卖员的社会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份缺乏上升渠道,个人成长,危险度不低,还会受到系统性压榨的工作。
这一切都被外卖骑手月入过万合理化了。
在我看来,如何保证他们的安全,提高他们的工作体验,给他们一个职业发展和晋升的渠道,是互联网公司应该思考的,也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其实狗屁工作从来不是指低薪的工作,一个职业真正的社会价值从来不只是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而是提供一种有尊严的未来生活方式
如果技术的未来不能带来人的繁荣,解放和自由,那么技术就是没有价值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2月15日,汤臣倍健与美团买药在北京举办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长目标应能确保实现,2022年收入增长预计将
具体来看,一是简化业务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奥会相关区域内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
,据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银河紫,星光蓝,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数据颜究院发布《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白皮书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