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阿里巴巴披露了《2021可持续发展债券》,公布相关债券的投入方向和成果进展。
据阿里巴巴集团,发债所得款项中,45.7%投入至能源效益项目,35.7%投入至绿色建筑项目,14.9%用于新冠疫情应对项目,其余用于可再生能源及循环经济和设计元素。互联网造车之火已蔓延至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
10亿绿债已覆盖12个ESG项目
2021年2月,阿里巴巴发行了为期20年的可持续发展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约9.87亿美元。
目前,该资金已全部用以支持12个ESG相关项目,覆盖了能源效益,绿色建筑,新冠肺炎危机应对等领域。
在能源效益项目中,阿里巴巴将此次发债融得的4.51亿美元,用于支持建设阿里云节能数据中心,并投入技术确保数据中心在低耗能和低污染条件下运行,如应用热力回收供暖减少冬季消耗,使用液体浸没冷却技术更有效地吸收部件产生的热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用于支持本次冬奥会的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已成为国内第一个平均能源利用率小于1.2的数据中心。。
此外,在绿色建筑,新冠疫情危机应对,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和设计等项目,阿里巴巴将融资所得分别投入3.52亿美元,1.47亿美元,360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
据阿里巴巴相关人士介绍,上述由债券筹集资金支持的12个项目,仅为阿里巴巴ESG项目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分,阿里巴巴会持续推进企业内部及其商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巨头青睐碳中和
2021年被称为碳中和元年事实上,最近几年来科技企业正成为碳排放大户,苹果,Google,Facebook等海外科技巨头早在此前就已设立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银柿财经记者:‘碳中和’蕴含比较大的发展机遇,符合当前数字普惠的大方向,也符合投资领域ESG责任投资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科技企业进入‘碳中和’领域,既是因为他们有需求,也是因为他们有技术,更是因为当前‘碳中和’符合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国内首家发行绿债的科技企业,阿里巴巴在2021年年底发布的《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中承诺,将在203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协同生态上下游,共同实现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减半,到2035年带动生态累计减碳15亿吨。
除阿里巴巴外,百度,腾讯等互联网科技企业相继宣布其碳中和规划。
百度集团公布的碳中和目标中,同样将时间节点设定为2030年在这个过程中,百度以2020年为基准年,计划在已有绿色实践的基础上,在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等六个方面,全面构建2030年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实现路径
2030年之后,百度将与生态伙伴一同实现负碳排放,助力我国2060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助力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1.5摄氏度的气候目标。
2021年1月,腾讯宣布将启动碳中和规划,制定碳中和路线图2021年4月,腾讯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并专门设立了碳中和实验室,此后,该实验室还推出以碳中和为主题的科普游戏《碳碳岛》
为何碳中和大潮未至。9月27日,新京报记者在参观“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展台时注意到,多家科技企业展出了:辆百度和Apollo自动驾驶汽车的无人化研究成果,华为展出了CelesteSF5,百度和新石器联合研发的无人卡车零售机器人阿里小满驴也引起了不少关注。
根据腾讯2020年年报,公司已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办公建筑及数据中心的运营中,探索可再生能源的解决方案,旗下各类服务产品,如腾讯会议,腾讯云,游戏等都将助力实现减碳不过,虽然率先对碳中和作出响应,到目前为止,腾讯仍未公布明确的碳中和规划及目标同时,除少数几家明确提出碳中和规划的企业外,大多数科技公司只是积极表态,但尚未落到实处
对此,盘和林指出,国内科技企业多是互联网企业,诸如特斯拉那样的新能源科技类型的企业比较少,互联网企业拥有自身的资源禀赋,这些禀赋和‘碳中和’的交集比较少互联网企业也不习惯于重资产运营,而‘碳中和’领域,无论是风光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还是节能减排,都是重资产,互联网企业在进入‘碳中和’之前需要评估自身资源禀赋,有的放矢地进入‘碳中和’
当前互联网科技公司有进入‘碳中和’领域的诉求,也有资金,盘和林表示,但未来互联网科技企业进入‘碳中和’还要和该领域传统技术型,制造型企业结合,从平台转向工厂,互联网科技企业有一个适应过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2月15日,汤臣倍健与美团买药在北京举办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长目标应能确保实现,2022年收入增长预计将
具体来看,一是简化业务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奥会相关区域内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
,据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银河紫,星光蓝,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数据颜究院发布《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白皮书显示,